中新网邯郸12月9日电 题:邺城考古40年:邺城待解之谜
作者 牛琳 王天译
“到现在我们也不知道外郭城在哪。其实外郭城东西南北的大概位置已经推断出来了,但是找不到城墙在哪。”邺城考古队第二任队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岩石说,考古学是一门实证科学,推测的结果找不到实证,这是最大的困惑。
现实情况是,邺南城外郭城区据推测约100平方公里,“要在这么大的范围内捞一个几米宽的夯土墙,就像大海捞针一样,谈何容易”。
邺城遗址平面布局图。邺城考古队供图
朱岩石表示,不能否认,邺城考古40年来取得了很大收获,但距离科学、全面、准确地解释邺城那个时代、解释邺城都城全貌还差得很远。“关于邺城,研究题目太多了。它就像一座庞大、丰富的历史资料库,在国内和国际考古界、学术界享有盛誉,始终是各界关注的焦点。”
朱岩石举例说,比如,邺城的手工业遗迹和遗物的研究非常重要,它牵涉到中国北方白瓷到底是什么时候起源的,怎么起源的。他认为,白瓷的出现和邺城的陶瓷烧制技术有直接关系,白瓷的起源地很有可能就在邺城,“因为我们发现邺城的陶瓷烧制技术已经能够使烧制温度接近瓷器需要的温度”。
“如果没有白瓷,你能想象今天的瓷器是什么样子吧?”朱岩石感慨道,正是由于白瓷的产生,匠人们才能够在白胎上进行彩绘,之后逐渐出现景德镇彩瓷,整个中国陶瓷贸易为世界所瞩目。
时至今日,关于邺城,考古工作者们掌握的信息仍然九牛一毛。“我们迄今才发掘了4万余平方米,只是从蛛丝马迹中找到了一些推断的依据,捕捉到了一些有关邺城的非常宏观的、概括的信息。如何能够真正运用这些信息,更加丰满、生动、科学、全面地去阐释邺城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宗教等方面,需要做的工作太多了。”在朱岩石看来,“需要几代人去努力”。
对于考古来说,一个有意思的循环是,不断地取得成绩,不断地产生困惑,不断地解决问题,又不断地出现新的问题。朱岩石表示,邺城考古工作尽管不断地出现新的问题和困惑,但整体研究水平在提升。“可以这么讲,取得的成绩越多,认识越深刻,问题和困惑也就越多,它是成正比的。关键是怎样建立起已知系统,再从已知到未知,实现从‘0’到‘1’的突破。”
邺南城宫城区平面图。邺城考古队供图
令朱岩石欣慰的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开始关注邺城考古。“邺城考古队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团队,一个人研究一辈子也只是一人的能力,当10人、100人甚至更多人来研究它,才能使得总体的研究水平得以提高。”
对于新一代邺城考古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沈丽华而言,面临的任务已然不同。“以前工作的重点主要是关注整个城市的格局,现在我们还要关注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的发展体系,关注社会生活、手工业生产以及哲学思想和文化艺术等方面,要求也就提高了。而且我们需要不断地补充和修正以前的认识,因为过去的工作总有一定的局限性。”
沈丽华打了个比方,“这有点像盲人摸象,我们如果预先知道大象长什么样,再去摸象会是相对容易的。但实际上,考古人来到邺城,是一个全新的之前从来没有做过考古工作的城址,城在哪都不知道。”
经过考古工作者40年的接续努力,“前人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土壤、种苗已经培育好了,树可以成长了,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让这棵大树更加枝繁叶茂。”沈丽华说。
邺南城宫城区206号大殿出土摩尼宝珠纹白石构件。邺城考古队供图
与第一代邺城考古人仅仅依靠洛阳铲进行考古勘探不同,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大大促进了考古技术手段的提升。
“传统的是用洛阳铲去探去看,但洛阳铲有很多局限性,如果埋藏特别深或者下面有水,洛阳铲就会探不下去。拿邺城遗址来讲,漳河一线流沙很多,考古勘探就得先穿透流沙,在邺城考古刚刚开始的那个年代,仅仅依靠洛阳铲勘探就比较难,效率也低。”沈丽华说,现在会有物理探测的方法,比如高密度电法,有时也会使用探地雷达等。根据遗址情况的不同,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结合在一起去工作,大大提升了考古勘探的效率和精准性。
邺城遗址东郭区出土的东魏弄女造弥勒像。邺城考古队供图
谈及邺城考古的未来,邺城考古队首任队长、现年88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光冀断言,“邺城考古还要再做一百年”。
对此,考古学者们不约而同地有着相同的看法。“我们一年在邺城最大发掘面积仅仅两三千平方米,对于一座100平方公里的城来说,现在连几千分之一都没有发掘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邺城考古队负责人何利群说。
朱岩石也认为,对邺城来说,10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都要做下去,“那时候我们的发掘水平、科技水平、认知水平会更高,那一定会更好一些。”(完)
“海克斯康集团深耕中国市场30多年,中国已经成为集团全球业务板块中最重要的区域。我们对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瑞典海克斯康集团董事会主席奥拉·罗伦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海克斯康是测量技术和信息技术提供商,致力于发挥数据的潜力,提升工业、装备制造业、基础设施和移动出行等领域的效率和质量,业务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罗伦说,上世纪90年代初,海克斯康进入中国市场,主要提供计量检测等服务。从2001年开始,集团在华业务逐步扩展到测绘及数字经济,如今进一步聚焦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两大领域。
谈及多年来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察,罗伦说:“中国发展最令人惊叹的是速度,这也反映在海克斯康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上。”他举例说,海克斯康在中国青岛拥有全球最大的三坐标测量机生产基地。30年前,海克斯康测量技术(青岛)有限公司的测量设备完全依赖原装进口,如今90%实现了本土化生产。“中国拥有充足的人才储备,促使集团将多条产品线落地中国,对客户需求作出快速反应,并获得了非常好的收益。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本地化战略。”
罗伦对集团与中国客户的良好合作关系非常满意。“我们非常感谢在中国的4万多家客户。中国企业非常具有创新精神,中国市场是我们应用场景最丰富的市场之一。”罗伦说,客户与集团的中国团队一起开发出许多世界首创的方案和技术。例如,他们第一个提出“三坐标测量技术”方案概念,第一个打破传统把技术直接植入测量机生产线,由此创新发明的“HxGN机床训练器”获得2022年全球工业大奖赛技术类大奖。
在罗伦看来,中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公平竞争,供应链完整并且涌现出很多有技术能力的初创公司,这些都是中国吸引全球投资的重要优势。“中国不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持续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这对海克斯康来说是极大利好。”罗伦说,中国正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尤其是制造业智能化加速发展,无疑将为集团在华业务拓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我们将加大对中国的投资,在深圳建立华南总部,同时通过数字化产业基地赋能中小企业发展,并为其在东南亚的业务提供相关支持。”
罗伦指出,中国在绿色转型领域展现出“一个大国所表现出的责任心和格局”。他说,中国积极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达成、生效和实施,提出了“双碳”目标,展现了实现绿色转型的决心。目前,中国在锂电池、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不断实现技术突破。此外,中国的技术创新在应用领域也非常强大,在核心技术方面拥有大量高精尖人才。
罗伦说,海克斯康与许多中国企业、高校都开展了产学研合作,在帮助学校培养人才的同时也和高校共同研究课题,集团与天津大学合作的“多轴联动多传感器协同现场坐标测量技术及应用”项目曾荣获中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中国式现代化将创造前所未有的增长潜力和市场需求。”罗伦表示,海克斯康将继续拓展在华业务,共享中国市场机遇。谈及未来同中国的具体合作,罗伦说:“集团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多在数字经济产业。我们希望获得中国更多的人才和政策支撑,同时通过技术合作落地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赋能更多的中国企业。”(本报记者 殷淼)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曹子健】